在汽车产业电动化向智能化加速演进的关键阶段,比亚迪明确了 “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的技术路径,尤其在智驾芯片领域选择放弃自研,转而与英伟达、地平线等企业合作,同时专注于端到端算法与 “大模型小型化” 研发。这一战略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技术积累、市场竞争与成本效益的综合考量,折射出头部车企在智能化赛道的差异化生存逻辑。
比亚迪的战略根基深植于其在电动化领域的深厚积淀。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已构建起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的全产业链优势,而 “易四方” 四电机技术、“璇玑架构” 等核心成果,为智能化与电动化的融合提供了独特的技术载体。以 “天神之眼” 系统为例,其 “整车级端到端” 控制体系并非简单叠加智能硬件,而是通过联动动力、悬架、制动等电动化核心部件,在极端场景中实现超越传统架构的安全冗余。这种 “以电促智” 的路径,使比亚迪能够将电动化优势转化为智能化竞争壁垒,而无需在芯片等底层硬件上从零开始。
放弃自研智驾芯片,本质上是比亚迪对 “比较优势” 的精准把握。智驾芯片属于资金密集、技术壁垒极高的领域,研发周期通常长达 3-5 年,且需持续投入数十亿资金迭代升级。对于年销量超 300 万辆的比亚迪而言,分散资源布局芯片自研,可能导致智能化应用节奏滞后于市场需求。反之,与英伟达、地平线等企业合作,既能借助前者的 Orin-X 芯片满足高端车型算力需求,又能通过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实现中端车型的成本控制,形成 “高低搭配” 的算力矩阵。这种模式不仅规避了芯片研发失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将资源聚焦于算法这一核心竞争力 —— 正如杨冬生所言,量产后的 “算法剪枝” 与 “大模型小型化”,能在 500TOPS 算力下高效承载 BEV 模型,这恰恰是比亚迪基于百万级用户数据训练出的独特能力。
从成本效益维度看,合作模式更符合比亚迪 “智驾平权” 的市场策略。目前 “天神之眼” 车型保有量已突破 100 万辆,且覆盖 10 万 - 30 万元主流价格带。若采用自研芯片,高昂的研发成本势必将转嫁至终端售价,与 “让更多用户享受到智能科技” 的理念相悖。而通过与芯片厂商联合优化算力部署,比亚迪既能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硬件成本,又能凭借算法优势确保智驾体验不逊于自研阵营。数据显示,其自动泊车使用率从 40% 提升至 60%,安全兜底机制进一步增强用户信任,证明在中小算力平台上,优化后的算法完全能够满足主流场景需求,这正是 “以算法换算力” 策略的成功实践。
与地平线等企业的合作,实则构建了一种 “优势互补” 的生态共赢模式。比亚迪并非简单的技术采购方,而是通过 “整车定义及电子架构设计的话语权” 主导合作方向:合作方负责主流版本开发以保障效率,比亚迪则聚焦差异化定制与复杂动力系统适配,形成 “标准品 + 定制化” 的分工体系。这种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既借助外部力量解决通用型技术难题,又通过数据闭环(百万级智驾车型的实时反馈)强化自身算法壁垒。例如,地平线的芯片硬件与比亚迪的场景化算法结合,能更快响应中国复杂路况需求,这种协同效率是单纯自研难以比拟的。
在行业集体追逐 “大算力竞赛” 的背景下,比亚迪的 “反其道而行之” 更具战略前瞻性。当前行业存在一种误区,认为算力 TOPS 数值越高,智驾能力越强。但比亚迪通过实践证明,经过优化的算法可在有限算力下实现更优体验 ——500TOPS 承载 BEV 模型的技术突破,既降低了硬件门槛,又避免了算力冗余造成的资源浪费。这种 “务实主义” 路线,与其 “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的理念一脉相承:新推出的 VLA 技术必须满足 “安全及拟人化维度要求”,并经过严格测试才能量产,体现出对用户体验的极致尊重。
从市场竞争视角看,比亚迪的路径选择有效规避了 “内卷化” 陷阱。当前智能汽车赛道呈现 “硬件堆砌”“参数竞赛” 的同质化倾向,而比亚迪通过 “电动化 + 智能化” 的融合创新,开辟了差异化竞争空间。其 “智驾平权” 战略并非单纯降价,而是通过规模化效应与算法优化,让智能辅助驾驶从高端配置下沉为大众需求,这与特斯拉 “软件定义汽车” 的思路异曲同工,但更贴合中国市场消费特征。数据显示,自动泊车使用率的提升与责任兜底机制的落地,正在重塑用户对智能驾驶的认知,这种 “用户教育” 过程产生的护城河,远非芯片自研所能替代。
当然,这种合作模式也面临潜在挑战,那就是过度依赖外部芯片供应可能存在供应链风险,算法优化对数据规模的强依赖也需警惕隐私安全与合规风险。但比亚迪通过 “C 平台 100% 自研 + B 平台开放合作” 的混合模式,已在自主可控与生态开放间找到平衡。随着 “天神之眼” 车型保有量持续增长,其数据闭环的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放大算法优势,形成 “用户越多 - 数据越全 - 算法越优” 的正向循环。
比亚迪的智能化路径选择,本质上是对 “做什么” 与 “不做什么” 的战略取舍。在芯片自研与算法深耕之间,它选择了后者作为核心竞争力;在闭门造车与开放合作之间,它构建了以我为主的生态协同。这种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智慧,既避免了资源分散的陷阱,又将电动化优势转化为智能化动能。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比亚迪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启示:智能化竞争未必需要 “全栈自研” 的重模式,找到自身核心优势并将其做到极致,同样能在新赛道上领跑。
萧山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