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医李静。从医三十余载,我接诊过的胆囊息肉患者不计其数。每次看到患者因B超单上的“息肉”二字焦虑不安,或因右上腹隐痛、腹胀、消化不良反复困扰,我都忍不住想多说几句——很多人的治疗只盯着胆囊里的“肉疙瘩”,却忽略了病根往往不在胆,而在“肝”上!
一、别只盯着息肉!中医看来,它是肝郁痰凝的“标志”
《黄帝内经》言:“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这意味着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依赖于肝气的疏泄与调达。肝气舒畅,胆汁输送才能顺畅;若肝气郁结,津液输布失常,便易聚湿成痰,痰湿瘀阻于胆腑,日久便结聚成息肉。
图片
临床上,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都有相似的经历:长期熬夜的职场人、情绪压抑爱生闷气、饮食不节偏爱肥甘厚味。这些习惯无形中都在“捆绑”肝的气机:
1、情绪压力直接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津停,痰湿内生;
2、长期饮食油腻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困阻肝胆;
3、熬夜耗伤肝血,肝失濡养,疏泄功能下降,痰浊更易凝滞。
所以,消除息肉不能只想着“割掉”,关键要从源头上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在临床中,我尤其重视运用郁金这一味药,它既能行气解郁,又可活血消癥,是化解肝郁痰凝的良将。
图片
二、半斤郁金治好了她的 “息肉难题”不是传说是辨证
去年我接诊了一位38岁的刘先生,体检发现多发性胆囊息肉,最大约0.6cm。他平时工作压力大,常感右胁胀闷,情绪烦躁,饭后容易腹胀,口苦咽干。舌暗红、苔黄腻,脉象弦滑。
图片
仔细问诊得知,他因长期项目压力经常熬夜,饮食也不规律,爱吃烧烤喝啤酒。我告诉他:“你这息肉不是一天长成的,是肝气久郁,痰湿瘀阻成形的结果。肝气不顺,胆腑不净,息肉就像蘑菇长在湿木上,光摘蘑菇不晒木头,还会再长。”
我为他开的方子,以郁金为核心,配以柴胡疏肝、半夏化痰、薏苡仁健脾渗湿,再加以浙贝母软坚散结、白芍柔肝缓急。方中郁金用量不少,重在破肝郁、行气血、化痰瘀。
图片
刘先生起初半信半疑:“息肉是长在胆上,治肝有用吗?” 我告诉他:“肝气一通,痰湿自化,胆腑清净,息肉自然失去生长的土壤。”
服药三周后,他自觉胁胀减轻、口苦消失。继续调方两个月,期间随证加减,郁金累计用量近半斤。复查B超显示:息肉已经消失不见。他惊喜地说:“没想到疏肝解郁,真的能让息肉变小!”
三、用郁金治息肉,关键在于“病机相符”而非“药量重重”
也许有人会问:“李大夫,是不是所有胆囊息肉都能用郁金?都需要用这么大的量?”
当然不是。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精准、药证对应。例如:
1、若患者偏于肝胆湿热,舌苔黄厚、小便黄赤,需加强清热利湿之力,可配伍茵陈、黄芩;
2、若兼有脾胃虚弱,纳差便溏,则需加白术、茯苓健脾胃,防郁金辛散耗气;
3、若息肉偏大(如超过1cm)、有血供或基底宽,应结合现代医学评估,必要时手术,不可盲目依赖中药。
图片
行医越久,我越坚信:中医治胆,不是只看胆囊这一个脏器,而是把肝、胆、脾、胃作为一个整体来调理。胆囊息肉看似是胆腑的“局部问题”,根源却往往是肝气不舒、痰瘀互结。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哪怕是用上“半斤郁金”,也能让息肉消退、让身体重回通调之路。
主任说我是三甲医院主任医师李静,从事临床工作30多年。
声明:此文目的在于传承中医以及调理思路,无不良引导具体用法用量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萧山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