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A股龙头,向港交所发起冲击。
7月30日,全球锂电池巨头欣旺达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主板上市申请,由高盛与中信证券联合保荐,计划成为继宁德时代之后又一家实现“A+H”双重上市的锂电池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另一锂电池巨头亿纬锂能也于近日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成立于1997年的欣旺达,早在2011年便登陆深交所,作为全球锂电科技领域的领军者,其业务贯穿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三大领域,尤其消费电子领域地位稳固——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4年欣旺达的手机电池市占率达34.3%,稳居全球第一;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电池市占率21.6%,位列全球第二。在动力电池领域,欣旺达2023—2024年出货量增速位居全球十大厂商之首,储能系统业务则跻身全球前五。公司客户覆盖全球前十手机厂商中的全部企业,以及理想、小鹏、雷诺等八家头部新能源车企。
业绩印证其增长动能。公司财报显示,欣旺达2024年营业收入为560.21亿元,同比增长17.05%;归母净利润为14.68亿元,同比增长36.4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6.05亿元,同比增长64.99%。从收入占比来看,消费类电池仍是欣旺达的大头。消费类电池收入304.05亿元,占比54.27%,同比增长6.52%;电动汽车类电池收入151.39亿元,占比27.02%,同比增长40.24%;储能系统收入18.89亿元,占比3.37%,同比增长70.19%。
毋庸置疑,总部位于深圳的欣旺达坐拥粤港澳大湾区完善的供应链、资本与人才优势。如今剑指港交所,欣旺达在招股书给出了理由,“本次IPO募资金额拟用于实现公司的国际增长策略,包括扩展海外新生产设施以及全球销售及服务网络,以更好地触达不断增长的国际客户群体;投入研发以保持公司在锂离子电池行业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提升公司技术能力等。”
粤西兄弟,干出一个锂电池龙头
欣旺达是一家深圳公司,但执掌这家龙头企业的却是来自粤西茂名的两兄弟。
先说创始人王明旺,王明旺1967年出生于广东茂名一个草根家庭,高中毕业后,年仅17岁的王明旺带着家里凑的几十块钱,毅然坐上去深圳的大巴。和无数怀揣梦想涌入这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王明旺也希望在深圳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而这句话在王明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一开始埋头于流水线上的王明旺便不甘心只做一名普通工人,于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坚持学习电子专业知识,并于1990年至1991年在中山大学电子专业进修班学习。
1992年,25岁的王明旺开始琢磨自己创业的事,先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模具加工厂,但经营没多久便因内部利润分配产生矛盾而分道扬镳。
1993年,王明旺开始二次创业,又和几位朋友成立了佳利达电子加工厂,主要为手机、传呼机等产品提供电池。1994年夏天,王明旺十九岁的堂弟王威从家乡广东茂名到深圳过暑假,在王明旺感染下,也加入了彼时的创业团队。兄弟俩分工明确,王明旺担任总经理,负责研发生产,王威担任副总经理,负责销售。第一年,佳利达电子加工厂就有收益进账,但由于合伙人理念不合,王明旺这次的创业再度以散伙收场。
佳利达电子加工厂合伙人分道扬镳后,王明旺保留了工厂和生产设备,而这也为其第三次创业攒下了筹码。
1995年,一场大火吞噬了索尼的福岛电池厂,手机电池价格瞬间翻倍,市场陷入疯狂。远在大洋彼岸的王明旺嗅到风声,旁人还没有任何反应时,王明旺这头就把身上的所有存款全砸进了库存渠道,忙着囤货、生产电池,贴上简易标签接着又转手卖给了索尼。并由此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桶金。
为了做大做强,1997年12月,王明旺和王威兄弟俩,把攒下的全部家当押进深圳宝安石岩一间民房,挂出“欣旺达电子”的招牌,成为电池OEM、ODM供应商,早期的业务是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模组的生产和销售。
然而,创业初期,草根出身的兄弟俩便即刻面临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等困难。王威曾回忆,“早期的艰难时期,公司没钱发工资就欠着。”但资金不足并没有影响欣旺达前进的脚步。进入品牌市场后,王明旺意识到生产效率是制造业的核心之一。基于这种超前的认识,王明旺决定对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和创新,采用更好的工艺和设备替代人工。
2000年,欣旺达投资建设了第一条SMT生产线,逐步提升组装制造的能力。欣旺达从创立之初的纯电池模组组装,逐渐延伸到了与锂电池模组制造相关的各个关键技术领域。此外,欣旺达始终秉承高质量经营理念,非常注重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性能。欣旺达在2000年建立了5000平方米的独立检测实验室,对产品和物料进行严格的品质管控。
欣旺达快速建立起的制造能力,让他们收获了当时手机行业的重量级客户——康佳手机。有了知名企业康佳的背书,也让欣旺达在品牌客户圈里形成了影响力,并在此后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开始陆续打入了飞利浦、苹果、联想、OPPO、步步高、海尔等知名品牌厂商的供应链体系。
2011年,欣旺达成功叩响资本市场大门,成为创业板第一家以“锂电池模组整体研发、制造及销售”为主的上市公司,此后十余年间,欣旺达最高市值曾逼近千亿,如今虽有回落但仍是百亿巨头。
眼下,时隔14年,这对粤西兄弟俩再次背起行囊,准备去港交所讲述新故事。
欣旺达的“资本手册”
向港交所发起冲击,其实并非欣旺达在A股上市后对于资本市场的首次尝试。
早在2022年4月,欣旺达便启动全球存托凭证(GDR)发行筹备,经过203天的精心准备,欣旺达于同年11月8日顺利完成在瑞士市场的GDR簿记建档与发行定价,合计发行共计2875.9万份GDR,发行价格定为15.3美元,成功募集资金约4.4亿美元,且未安排超额配售权。同年11月14日,欣旺达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这也标志着深圳第四家企业成功发行GDR并赴欧洲上市。
欣旺达三年前的这次GDR发行,得到了高盛国际、瑞士银行等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的有力牵头,以及其他五家联席账簿管理人的共同助力。不仅吸引了境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更获得了超额认购的强劲势头。值得一提的是,欣旺达此次GDR发行对应的基础股票发行比例高达8.4%,在当时创下了瑞士GDR发行中的最高纪录。
在赴欧上市后,欣旺达又下了一步大棋——分拆上市。
2023年7月14日晚,欣旺达发布公告称,拟将其控股子公司欣旺达动力,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此次分拆完成后,欣旺达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且仍将维持对欣旺达动力的控制权。
同时,欣旺达还在公告中指出:通过本次分拆,欣旺达动力作为公司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平台将实现独立上市,并通过上市融资增强资金实力,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业务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2023年10月17日,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欣旺达动力于10月16日在深圳证监局进行上市辅导备案。备案报告显示,欣旺达动力于今年10月15日签署上市辅导协议,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
图/欣旺达动力启动上市辅导
来源/证监会
欣旺达动力成立于2014年,是欣旺达旗下专注于汽车动力电池的控股子公司,经营项目包括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电池模组、动力电池系统、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配件的生产等,主要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池包以及BMS。欣旺达以消费类锂电池为主体业务。 欣旺达动力的主要业务则为动力类锂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客户包括东风、上汽、广汽、雷诺、日产等。
但从2023年启动上市辅导至今,欣旺达动力的上市进程未有进展。市场等来的反而是欣旺达赴港上市的消息。
除了热衷于IPO外,欣旺达还是一级市场的“金主爸爸”。
2024年9月,欣旺达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前海弘盛创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前海弘盛”)拟与珠海星航新程投资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星航新程”)、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小鹏投资”)等合作方签署合伙协议,拟共同投资广东星航一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认缴出资总额为4.91亿元,管理人为广东星航新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星航资本”)。
其中,小鹏投资认缴出资3亿元,凯得投资认缴出资1.5亿元,前海弘盛、芯联投资均认缴出资1500万元,星航新程认缴出资1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基金管理人星航资本是一家由小鹏汽车作为基石出资人发起设立的专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专注于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气候科技和前沿科技等领域的创业公司。
无独有偶,今年6月,欣旺达又花了2700万参投基金,对家电巨头海尔旗下海尔新能源进行股权投资。就此次投资目的,欣旺达称,本次全资子公司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设立合伙企业,是通过利用专业投资机构在电动汽车、新能源等领域的资源和优势,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展产业投资业务,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投资效益。同时,本次投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不影响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
深圳“大丰收”
尽管欣旺达动力的IPO进度不明,但其同样不容小觑。在胡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中,欣旺达动力以365亿估值位列其中。
有意思的是,除了欣旺达动力孵化自欣旺达外,在《2025全球独角兽榜》榜上的深圳独角兽企业中,同样有不少是从深圳大厂中培育出来的,如微众银行、荣耀、引望智能、平安智慧城市和比亚迪半导体。
其中从华为剥离而出的智能汽车制造平台引望智能是其中最年轻的独角兽,引望智能成立于2024年,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其注册地址就位于华为总部办公楼。据早前华为介绍,引望公司将汇聚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众多核心技术,主要业务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服务等,引望公司将装载华为车BU的技术和资源,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随着更多伙伴加入,将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
自2024年成立算起,引望智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晋升为价值1150亿元的超级独角兽,无疑是众多独角兽企业中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顺着这些孵化自大厂的独角兽身后望去,是一支土生土长于深圳的庞大独角兽军团——《2025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深圳共有37家独角兽企业上榜,位居全球城市第六位,是国内独角兽企业增长最快城市。
按行业类别来看,37家上榜的独角兽深企“硬科技”特征明显,占比超80%。其中,半导体行业以6家独角兽企业领先,包括嘉立创、比亚迪半导体、航顺芯片、云英谷、飞骧科技和云豹智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位居第二,共有5家独角兽企业上榜,包括引望智能、大疆、元象、元戎启行和思谋科技。这些企业在各自赛道里均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深圳这座创新型城市长期积累和努力的结果。
总体来看,37家独角兽企业的行业分布与深圳近年来重点发展的“20+8”产业集群紧密相连,体现了产业政策引导下的精准发力。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是深圳厚植独角兽企业沃土的突出特点和优势。这使得这些初创企业能够充分进行“嵌入式创新”,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此外,深圳引导基金坚守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底色,全力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独角兽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快速扩张。
深圳于今年3月11日最新发布的《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2026)》中指出,到2026年底,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双万”格局——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经备案的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数量突破1万家(只)。
与此同时,该方案还提出,未来深圳风投创投基金以IPO等形式退出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规模以年均15%增长,持续投入“20+8”产业集群,加快建成香蜜湖、深圳湾、前海湾、光明科学城等风投创投集聚区,提供不少于5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和配套设施,风投创投生态氛围及营商环境国内领先,成为立足深圳、服务全国、联通港澳和全球的创新资本集聚地和耐心资本、大胆资本发展高地。
凭借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走出了一条“硬科技+数字经济”的融合之路。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量子信息等领域的突破性公司快速增长,深圳独角兽企业已掀起全球新一波深度科技浪潮——资本密集、研发驱动。
展望未来,在深圳这片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土地上,势必将跑出更多独角兽和IPO。
萧山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